yixinxl028

德国天才少年自杀: 找不到“自我”, 再优秀的孩子也不会幸福

先成人后成才,是教育的规律。本末倒置,终将误入歧途,越努力越无力,越成功越迷失。所以我们的国家比以前富强,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孩子们长大后却越来越不快乐。

为了优秀而优秀的孩子很难幸福;为了幸福而幸福的孩子也很难优秀。只有那些认同自我、通过超越自己实践自我价值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而这样的孩子,不可能不优秀。




黑塞的诺贝尔奖作品《在轮下》写的是一个关于神童的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00年前的德国,但对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很有借鉴意义。

正如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所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


循规蹈矩的汉斯


汉斯本来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农村孩子,特别渴望亲近大自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去小河边钓鱼。但是由于从小成绩优异,受到校长和老师们的青睐,被选拔出来去参加“州试”。这个考试是每年国家对优秀人才的掐尖儿,被称为“年度大牺牲”,是农家子弟想要出人头地的一条捷径,当然竞争也是极其激烈。

全村人都料定汉斯“脑筋过人、与众不同、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他自己于是也开始自命不凡,觉得自己和同学们比起来:


“自己无疑是优秀的,是和他们不同的,过不了多久,自己就能超越他们,洋洋得意地站在他们上方俯视他们,他充满了幸福感。”



汉斯的成就感是建立在竞争、碾压别人的基础之上,而缺乏对自身的认同感,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悲剧。

努力的结果是汉斯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神学校,本来以为可以放松了,没想到等待他的是更加严苛的管制。神学校校长找汉斯谈话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千万别松劲啊!要不然会掉到车轮下面去的。



浪漫不羁的赫尔曼


在神学校,汉斯遇到了一位特立独行的同学赫尔曼,他同样天资聪颖,出类拔萃,却与汉斯性格截然不同。

他小小年纪,时常语出惊人,面对汉斯每天苦行僧式的刻苦用功,他很鄙视:


“像是别人每天花钱雇你用功似的,其实你是不喜欢用功的,只不过是害怕老师和你父亲罢了。就算得了第一名或第二名,又能怎么样呢?虽然我是第二十名,但并不表示我就比你们笨。”


小小年纪的赫尔曼对自己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知,已经做到了庄子所说的“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境界, 他不会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世俗的名利和别人的评价之上,所以他充满自信,活得自由潇洒。



截然不同的命运


面对神学院对孩子天性的压制和束缚,自由浪漫的赫尔曼选择了逃跑,他像一个自由的精灵,灵巧、不留痕迹地逃脱了桎梏。

一向听话顺从的汉斯,内心的天性在赫尔曼的引导下释放出来,自我意识萌发,他也想取悦自我、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但是长期的顺从让他更在意父亲、校长的看法,于是继续留下来与严苛的制度和繁重的学业作斗争,但是很显然,他已经心不在焉了,最后终于退学。

对于从小就被视为“邻居家的孩子”、神一样存在的汉斯而言,退学无异于奇耻大辱,汉斯在铁匠铺找了一份工作,成了典型的loser。这时候,爱情上的小挫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天晚上,汉斯喝了个酩酊大醉之后投河自尽。

校长一语成谶,汉斯最终“掉到车轮下面”去了。

这里有一个细节描写:


“父亲很得意地看着儿子这样用功。同大多数凡夫俗子一样,在他迟钝的脑子里有个模糊的幻想,那就是看到从自己所横生出来的枝干,向着自己所遥不可及的尊贵领域衍生而去。”



越是自己平庸的家长,越是巴不得自己孩子尽快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黑塞在这部小说中无情地批判了100年前的德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及人格培养的缺失,因为这部小说其实就是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写照。汉斯和赫尔曼其实是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本人的两个分身。

黑塞本人曾经深受应试教育的压迫,从神学院退学,之后患抑郁症,一度想开枪自杀,但通过努力他成功走出了阴影,并写下了一部部震惊世界的名篇。正如小说中写的那样,循规蹈矩的汉斯死去了,成功逃脱的赫尔曼获得了新生。

此后,德国的初级教育有了很大改观:德国的小学阶段最大特色即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成就导向,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




教育的实质在于

引导孩子认知自我


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孩子通过实践去发现自己,并成为独立的“我”。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有主见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而不是一个依附于别人的评价,活在外界认知包围中的萎缩的自我。

汉斯是一个靠赢得别人、取悦父亲和校长来证明自己的人,他没有自我,在大人的操纵下以成绩为标杆判定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孩子,表面积极上进,其实内心脆弱,至慧易折;

而赫尔曼则是通过取悦自己,超越自己来实践自身的价值,所以汉斯永远也不可能像赫尔曼那样有一套自信的自我评价体系。

黑塞写道:


“树被砍掉了主干之后,会在根旁萌发新芽,同样,在患了病和被摧残之后,人的心灵往往会回到春天般的萌芽时期和充满遐想的童年,好像它能在那里发现新的希望,把被扯断的生命线重新连接起来似的。这些根部萌发的枝条虽然茂盛多汁,生长迅速,但这种生命只是表象,它永远也不会再长成为一棵真正的树。”


先成人后成才,是教育的规律。本末倒置,终将误入歧途,越努力越无力,越成功越迷失。所以我们的国家比以前富强,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孩子们长大后却越来越不快乐。

只有那些认同自我、通过超越自己实践自我价值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而这样的孩子,不可能不优秀。


近期优质文章推荐(点击可看)

2019年“成都怡馨系统式团体督导”招募 自体心理学高级连续培训项目第一轮通知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逸家心理


谢谢阅读,欢迎分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

热度(21)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