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xinxl028

你总说你不够好, 是不是你太想完美?


小C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四学生,平常喜欢画会儿画,看看动漫。在这个卧虎藏龙的华师大,她觉得自己格外普通、平平无奇。


大四要开始做毕设了,她想:“我要给自己的大学四年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开题前3个月,她开始看文献、设计实验,斗志满满。她曾经看过一个研究生学长的研究,学长兴奋地介绍着自己的研究发现,实验精巧有创意,她特别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设计出那样的实验,也可以兴奋地给别人讲自己的新发现。

       

时间过去两个半月,她发现自己实在想不出什么有创意的实验,但时间已经不够了,只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改了改,开始动笔写开题报告。同时她为了使自己的实验看起来“好一点”,开始死抠细节、吹毛求疵。“啊这里不太严谨,不然加个检验试验效果的问卷吧!”、“这里被试选取也太随意了,得用更严格的标准筛选被试!”

       

持续焦虑了很长时间,她终于撑不住了——“啊!辣鸡毕设毁我青春!不干了不干了!!”

       

“本来幻想着画一个漂亮的句号,现在感觉连完整的句号都画不上了。”她沮丧地想着,并且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于毕设的抗拒

       

“不如……画会儿画休息一下再来。”这可能是一种逃避,但或许会使自己心情好一些、有动力去面对毕设也说不定。于是她激动地打开电脑,拿出数位板。却又一次陷入对细节和瑕疵的极端纠结:“这里线条也太毛躁了,得再画细致一些!”、“这里的配色也太丑了、得改改!”

       

凌晨两点,在不断地修修改改之后,她把完成的画发在她常用的插画交流网站上,顺便刷了刷网页,各路插画大佬的画看得她只想做个柠檬精。“我怎么这么失败啊……实验也做不好、画画也画不好,太失败了吧?”这回别说是毕设,连喜欢的绘画也暂时不想碰了。

 

开题前1周,她忧心忡忡地拿着初版开题报告找导师讨论,“其实如果想做一个更漂亮的实验,实验设计应该可以这么做,但是我想不太清楚具体的做法,现在完全晕了。”

       

“你好像很焦虑啊!”导师没有对实验设计作出任何评价,却开始探讨她的情绪问题,“而且有一点点完美主义的倾向,这个要注意一下。”

       

“焦虑……完美主义……”小C惊讶而茫然地看着导师。

       

“为什么那么在意做一个‘漂亮’的实验呢?本科生本来学的就有限,能做出一个完整的实验已经很厉害了。”听到这里,小C的脑海中再一次浮现出当年学长介绍实验的场景。

       

“你做到我这个位置来。”导师站起来,把沙发让了出来。小C疑惑地过去坐下。这时候导师指了指原先她坐着的位置: “你看看那里,刚才你坐着的位置。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孩?”

      

  “……”

      

皱着眉头、不知所措,眼神和语气无不透着焦虑,甚至还有一些……自卑。那是一个试图做得更好,却因为力不能及而陷入深深的自责的自己。

       

突然很想去抱抱刚才的自己。”这是小C在那一瞬间最强烈的想法。

  

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一个瞬间对小C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就在这样一瞬间,她看到了很多曾经没有看到的东西。

      

她第一次发现曾经的自己一直在完美主义“死循环”里挣扎,小C开始回想自己每次面对任务的情境:

       

最开始,设立了美好的目标,斗志满满,并且为了追求那个美好的目标,她开始努力去提升自己——这本身没有错,甚至她往往能因此而获益,趋于优秀。

       

但她并没有很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相反,她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和目标的差距上,一想到自己力不能及可能达不到最终目标,就觉得倍受打击。于是她开始搁置正在做的这件事,试图通过拖延来回避失败,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伴随着焦虑和恐慌。然而就算她很清醒地意识到“什么都不做就不会错”不过是自欺欺人,她也仍旧没有足够的心理动力去继续下去。

       

最终她在ddl的鞭策下,草草完成了手头的事情,并给自己带上了“loser”和“procrastinator(拖延者)”的标签。而后新的目标和任务来了,她又钻入新的循环中。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就在她开始逐渐失去信心,失败的恐惧要再一次淹没她的时候,她突然被拎出了这个循环,第一次真真正正审视了一番那个不完美但努力的自己,也第一次发现好像自己总是拿超出自己水平太多的人来和自己做比较,譬如用发文章的研究生实验和自己本科生的毕设做比较,用专业艺术生的插画和自己业余画手的涂鸦做比较……这对努力着的自己来说并不公平。

 

       

小C的经历,也是身边各种焦虑的“完美主义者”的缩影。心理学研究者们将完美主义者分成了两类。

       

一类是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有对完美的渴望和追求,但他们不会过度担忧自己的失误和他人的负面评价,反而能激励自己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在面对任何挑战时努力做到最好,因此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往往是积极的,享受着追求目标的乐趣。

       

而另一类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比起追求完美,或许他们更多在于规避错误和失败。常有的表现是对瑕疵和错误的零容忍,以及由害怕失败导致的拖延。即使同样是追求完美,比起适应良好的一类,他们并不能感受到追求目标的乐趣,反而在意着失败的痛苦。

       

小C或许有着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倾向,但在那一瞬间,她突然感觉自己被赋予了另一种选择:除了达成目标,她还可以享受不完美的自己去努力变完美的过程。即使她仍然有时会纠结于瑕疵和细节,但她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而不完美本来就是生活的常态

       

这就是小C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成长。


 三 


图片/Eli


去年,一项发表在PsychologyBulletin杂志上的元分析研究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一代年轻人的完美主义倾向都比上一代更甚,而同期年轻人中患抑郁、焦虑或有其他心理问题的人数也稳步上升,完美主义正逐渐影响着一代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像小C一样拥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年轻人显然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研究者们认为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有3点。

       

一是现代社会来自学业或职场的高竞争压力,但事实上这样的竞争压力长久存在,一时半会儿也不可能消失。

       

另一个是社交媒体的发展,这导致了成功人士的经历能更快更广泛地传播,人们能从社交媒体上看到愈来愈多的成功人士,而对比之下自身则显得格外渺小。

       

最后一个原因是精英主义的兴起。千禧一代(1982-2000出生)的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精英,才能受人尊敬”的观点,而精英主义对现代年轻人的奋斗、表现和成就有着极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年轻一代对自己设立愈发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当目标落空时,所产生的沮丧可想而知。

       

我们或许可以呼吁大学和政策制定者们,遏制年轻人之间不必要的竞争,以保持他们的心理健康,但这并不是一条快捷简单的道路。改变时代没有那么容易,但改变自己的信念和想法则相对可行。

END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你也像小C一样,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完美主义的循环中,并且感受到它正影响你的情绪和行为,那么首先要祝贺你,因为光是“意识到”这一点,就代表着你已经在克服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道路上跨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而接下来,你可以尝试的两种思路是:

       

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寻找人生的意义,或者简单来说,寻找你做每件事情的意义。完美主义者们往往有一个完美主义假定(perfectionistpresupposition):他们认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必定是完美的。但事实上不完美才是常态,而你做每一件事,除了追求完美,也许还有其他意义存在。

       

给自己设立一个合理的目标。我们总说自己不够好,是不是对自己要求太完美、定的目标太高,反倒有些不切实际了?设定过高的目标会影响我们对自我的判断:与那个目标相比,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是失败的。美好的目标是你的理想自我,是你期待变成的样子,而现实自我则是真正的、当下的你。你所需要的,正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和解,而不是让遥不可及的理想自我去批判不够完美的现实自我。

       

那个不够完美的自己,难道就不值得自己去喜爱吗?


不完美本身也是一种美。

◆ ◆ ◆  ◆ ◆

# 小丘说 #

总是下意识地与别人比较,然后陷入无限地焦虑与自责;

总想趋于完美,却发现自己无法达到,索性自暴自弃。

“为什么我总是那么差?”我们顾影自怜地想,却忘记看自己的付出和辛苦,也漏掉了别人的认可和夸赞。

从不完美到完美不断迈进,第一步就是,承认不完美。




评论

热度(2)